2025年11月11日 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 建筑材料工业技术监督研究中心 欢迎您来访 ! 内部办公
首页 行业资讯 技术期刊 技术标准 技术会议 技术培训 技术咨询 检验测试 科技动态 网络党校 关于我们 图书馆检索
  • 1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资讯首页>行业资讯>行业动态>错峰生产乃顺势而为,务必坚持->正文
错峰生产乃顺势而为,务必坚持

类别:行业资讯|行业动态   日期:2015-3-13     来源:   点击率:53520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徐德龙强调水泥错峰

   作为水泥行业资深专家,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徐德龙不仅关心水泥工艺技术的发展,还时刻心系着国家生态建设和行业间的协调发展。

    在他看来,我国环保问题已成为与之相关行业要解决的头等大事。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过程中,各行业和谐共存是解决环保问题的途径之一。在产能普遍过剩、环境压力加大的形势下,水泥行业实施错峰生产是顺势而为,与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大环境十分契合。

  36日下午,在陕西代表团的小组讨论会后,这位建材行业的老前辈接受中国建材报记者采访。他高度评价去年错峰生产的广泛实施,称之为一项行业创新之举,值得继续鼓励和支持,应该使之常态化。

  除了能带来环境方面的改善外,徐德龙还从行业企业自身发展角度解读了错峰生产的意义。“水泥工业在淡季停产改造升级,不但为城市采暖排放让出空间,也为化解产能过剩带来好处。在水泥窑停窑期间,对生产线进行升级改造并开展各种检修工作和员工培训活动,这样能保证企业的硬件和软件达到最好的状态。等开工后,生产线的运转效率、企业效率和员工积极性都能得到显著提高。”

  在去年全国两会上水泥错峰生产提案提交以后,本报记者便第一时间采访过徐德龙。“我认为是个好主意,值得肯定。”这位自2003年就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权威资深专家明确表示了支持的态度。他的意见在某种程度上对北方错峰生产的实施起到了激励和推动作用。

  时隔一年,水泥错峰生产已经变成了现实,我国北方绝大多数地区均已实施,这项以保护大气环境、减轻雾霾影响为主要目标的重大举措初见成效。徐德龙对此感到非常欣慰。

  “自去年两会提出错峰生产以来,我就始终在关心这项措施能否顺利落实。目前来看落实得非常好。从新疆到东北,再到华北地区,整个错峰生产的过程我都在紧密关注着。可以说,这项措施已经起了一定的作用。我了解到,在错峰的这几个月中,有关地区的大气环境得到相对改善,当地的水泥市场也得到相对规范,这都是来之不易的成绩。”

  同时,徐德龙对错峰生产提出了希望和期待。他再次强调错峰生产是行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结果,更是水泥行业为保护环境作出的巨大贡献,这是实实在在的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举措,有必要让更多的产能过剩行业尝试,使之常态化。

  对此,这位资深专家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首先从行业内部来说,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错峰的常态化需要行业、企业共同坚持。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就是错峰生产这项创新机制实施的主体,企业间要互相监督。其次,政府要进一步推动、落实这项措施,保证企业从国家行业大局利益出发,坚持错峰。

  从外部来说,置身于整个传统重工业中,也要清醒地看到治理雾霾不是水泥行业一方的责任,需要多行业相互联动。“如果要实现错峰生产机制,我觉得对于污染比较严重的重工业,其实都应该实行这个机制,水泥工业需要与钢铁工业、化工工业达成共识,重工业都联动起来,自我约束。不能仅仅是水泥行业实行错峰生产,其他行业还继续生产,那么空气污染的缓解就不会立显成效了。”

  徐德龙告诉记者,目前水泥行业还有很多转型升级方面的新技术需要大力推广。比如,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消除工业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垃圾。按照他的说法,现在是需要水泥厂发挥正能量的时候。他建议,适当在城市周边恢复或新建一些水泥厂,彻底无害地解决我国“垃圾围城”的困境。他还建议水泥厂采用双覆膜袋收尘器,这样可以把粉尘排放量降到每标立方米5毫克以下。

  在呼吁发挥水泥工业正能量的同时,徐德龙也在努力削减其负能量。徐德龙和他所在的研究院一直致力于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固气比水泥熟料煅烧新工艺。据其初步估算,利用此项技术每年至少可为我国节约煤炭3000万吨以上,节电10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硫41万吨,减排氮氧化合物118万吨。

  无论是实施错峰生产,还是通过水泥技术的研发和改造来改善环境,徐德龙希望这些能给社会带来综合效益的举措能得到国家及行业的大力支持和推广。“只有全社会各行各业联动起来,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脚步才能更快一些。



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 建筑材料工业技术监督中心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 建筑材料工业技术监督中心"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 建筑材料工业技术监督中心"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 建筑材料工业技术监督中心”。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行业资讯 组织机构 技术期刊 技术会议
技术培训 技术标准 技术咨询 检验测试
国家建材图书馆 科技动态 关于我们
        技术培训 更多>>  
        技术会议 更多>>  

京ICP备06011358号-20
主办单位: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 建筑材料工业技术监督中心 支持单位: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
联系方式:010-51164608 技术支持:010-65761182
地址:朝阳区管庄东里甲1号
Copyright © 2003 - 国家建材技术图书馆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