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1日 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 建筑材料工业技术监督研究中心 欢迎您来访 ! 内部办公
首页 行业资讯 技术期刊 技术标准 技术会议 技术培训 技术咨询 检验测试 科技动态 网络党校 关于我们 图书馆检索
  • 1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资讯首页>行业资讯>行业动态>海工硅酸盐水泥标准助力海洋工程->正文
海工硅酸盐水泥标准助力海洋工程

类别:行业资讯|行业动态   日期:2015-2-2     来源:   点击率:141876        

 

    我国是海洋大国,大陆架海岸线广阔,绵延约1.8万公里。随着我国现代化基础建设的发展以及海洋资源开发战略的南移,海洋工程材料和混凝土工程结构耐久性尤显重要。沿海地区常年受咸潮影响,氯盐环境下建筑物过早破坏的问题非常突出。水泥的水化产物是混凝土基本胶凝材料,也是氯离子扩散传输的重要途径。水泥组分不同,水泥石孔溶液PH值、[Cl-/OH-]浓度、点蚀电位等则不同,混凝土抗氯离子侵蚀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因而,研究掌握水泥胶凝材料微结构,控制和改善离子在水泥胶凝材料中的传输,是改善混凝土耐久性的根本途径。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开拓海洋经济和保卫海疆已成为当今国家重要战略。战略的实施,需要大量抗海水腐蚀的水泥用于构建海洋工程和沿海能源基础设施,如海港工程、岛礁建设、桥梁及隧道项目、海洋油气开发、海工平台等。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对水泥行业明确提出了开发海洋水泥的要求。国务院国发[2003]41号文中也明确提出,要发展海洋工程和港口建设用水泥。

    在海洋环境环境下,氯离子侵蚀与混凝土建筑结构寿命息息相关。我国混凝土结构耐久设计规范(GB/T 50476-2008)明确指出在海洋和近海接触海水氯化物的混凝土需按海洋氯化物环境进行耐久性设计即设计寿命100年的混凝土在D级和E级氯离子环境作用下氯离子侵入指标(氯离子扩散系数DRCM ,×10-12m2/s)应分别为小于74 ;设计寿命50年混凝土在D级和E级氯离子环境作用下氯离子扩散系数( DRCM ,×10-12m2/s)应分别小于106

    中国建筑物料科学研究总院水泥科学与新型建筑材料研究院从2003年就会同宁波科环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和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宁波分公司进行海工硅酸盐水泥的研究、试制和使用工作。海工硅酸盐水泥制备的混凝土密实,抗氯离子渗透性高。海工硅酸盐水泥由矿物组成适宜的硅酸盐水泥熟料、大掺量活性矿物掺合料、超细活性矿物材料、石膏等组成,矿物材料复合激发、形态及反应机制互补、火山灰效应、微细填充以及矿物材料对氯离子固化吸附和物理填充作用,极大地提高了水泥抗海水侵蚀能力,满足当前海洋工程等建设的需要。该品种水泥经课题组组数千次的试验研制而成,得到众多施工单位的欢迎。其抗氯离子渗透能力远高于其他品种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的胶砂氯离子扩散系数只能达到1.8×10-12m2/s ~3.6×10-12m2/s,32.5等级海工水泥扩散系数可以达到0.8×10-12m2/s以下,42.5等级扩散系数可达1.0×10-12m2/s左右,抗氯离子渗透力提高了2~4倍。

    多年生产和实践结果表明,海工硅酸盐水泥不但应具备较强的抗氯侵蚀能力,而且水泥应与外加剂适应性好、水化热低,使用海工硅酸盐水泥配置的混凝土和易性、可泵性好,无明显泌水和离散现象。目前,该水泥在舟山港宝钢矿石码头二期工程、宁波大榭关外万吨液体化工码头、宁波港北仑山多用途码头水工工程、上海东海大百兆瓦海上风电示范工程等得以成功应用,混凝土电通量约500库仑左右,远低《海港工程混凝土设计规范》1000库仑要求,取得良好效果,获得国家、交通部、中交集团等优质工程奖。

    2010122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标委综合[2010]87号文下达了海工硅酸盐水泥国家标准的制订计划,项目编号20100973-T-609。该标淮研制工作,主要由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牵头,与宁波科环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宁波分公司、浙江中富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设计研究局等共28家企业共同完成。经过两年的研究,2013年该项目通过全国水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查。20141222日在2014[30]公告中发布GB/T31289-2014《海工硅酸盐水泥》于2015101日实施。

    海工硅酸盐水泥是从我国海洋工程建设需求出发研制出的海洋工程专用水泥。该品种水泥直接与工程要求对接,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海洋工程现场配制胶凝物料搅拌混凝土的传统施工方法,使得海工混凝土的制作变得方便、高效、成本低、质量进一步得到提升。海工硅酸盐水泥国家标准的实施将极大助推我国海洋工程建设。

 

    (由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特供数字水泥网)



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 建筑材料工业技术监督中心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 建筑材料工业技术监督中心"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 建筑材料工业技术监督中心"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 建筑材料工业技术监督中心”。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行业资讯 组织机构 技术期刊 技术会议
技术培训 技术标准 技术咨询 检验测试
国家建材图书馆 科技动态 关于我们
        技术培训 更多>>  
        技术会议 更多>>  

京ICP备06011358号-20
主办单位: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 建筑材料工业技术监督中心 支持单位: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
联系方式:010-51164608 技术支持:010-65761182
地址:朝阳区管庄东里甲1号
Copyright © 2003 - 国家建材技术图书馆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